首页- 新闻动态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一带一路”主题出版成果巡礼
发布时间:2023-09-26 浏览次数:次

本文原载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3年9月26日第四版,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副总编辑饶涛。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10年来,“一带一路”从愿景化为现实,开启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合作发展的新篇章,为全球和平与发展事业提供了新思路。与时代同行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围绕国家战略、立足学术根基,在选题建设上顺势而为,聚焦“一带一路”建设,精心谋篇布局,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充分发挥大学出版社的独特优势,创新驱动“一带一路”研究成果的出版转化和高效传播,打造了诸如“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丛书”“‘一带一路’古文明书系”和“‘一带一路’中阿友好文库”等重量级佳作,努力成为我国出版业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



凝聚共识 共话发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丛书”

为了全面、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系统思想,梳理、总结 10 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经验,研究、展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发展前景,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组织编写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丛书”。丛书由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院长王守军与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胡必亮担任主编,共计 12 册,从不同的视角,对“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一带一路”与工业化、“一带一路”贸易发展、“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绿色“一带一路”、数字“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与新发展格局、“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投资风险防范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丛书的研究全面展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发展理论的重要贡献,为有关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实证基础。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使得研究既回答了“是否”的问题,也回答了“如何”的问题,极大地增强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政策建议的针对性。丛书研究的时间跨度长、数据新,实证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最早来自 2003 年,最晚截至 2020 年,既揭示了 2013 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我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贸易的整体趋势和基本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几年我国对倡议重点作出调整后的新变化。

丛书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总体梳理与具体分析、传统路径与前沿追踪相结合,内容涵盖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思想内涵、建设领域、项目特征、风险防范等,关注和总结经典理论向发展实践的落地转化,帮助广大读者理解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丰富内容、合作领域、重要项目以及广泛而深刻的全球影响,在更广泛的领域凝聚共识,实现更深层次的合作共赢。丛书逻辑清晰,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与严谨,《“一带一路”:统筹发展和安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与新发展格局》《“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4 个分册提纲挈领,其他分册对倡议在各个方面的具体落实、挑战和对沿线国家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评价。

从整体上看,丛书为国际发展理论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帮助研究者摆脱以西方为中心的发展经济学和国际发展理论来看待“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政策互通以及民心相通,创建了发展中国家彼此交流发展经验的渠道,这些都是传统的国际发展合作实践所无法实现的。



探灿烂文明 传丝路书香:“‘一带一路’古文明书系”

世界主要文明古国大多分布于“一带一路”沿线,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既广泛持久又深远厚重。深入了解这些文明,不仅有利于我们从源头上认清各文明间的差异与特点,整体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更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倡导的开放包容、文明互鉴精神的重要价值,助力“一带一路”倡议面向未来,造福世界。关于古文明的图书很多,以“一带一路”为线索的并不多见且十分必要,“‘一带一路’古文明书系”应时而生。

丛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杨共乐担任总主编,汇集了国内中国史和世界史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编撰。丛书共6种7卷,集中反映了“一带一路”沿线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生、发展,深化了相关领域的研究。丛书试图回答以下重要问题:中华文明连续不中断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古代文明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各文明区域所产生的成果对后世有何影响?各文明古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如何构建?政治治理如何运行?国家的经济保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居民的等级特点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如何?古代文明兴起的具体原因及个别文明消亡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关于文明,中外史学家有不同的解读,如黑格尔的“欧洲文明中心论”、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汤因比的以文明解读历史的“文明形态史观”、雅斯贝斯的“轴心期理论”等,“‘一带一路’古文明书系”则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文明的多元化以及文明的多样性、特殊性,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并对西方所谓文明只是为少数特权民族所拥有并用西方的经验来观察世界的“欧洲中心论”进行了有力的驳斥,阐明了中国学者的文明观和价值判断,传达了中国学者的声音,是中国学者给予人类历史的最好诠释和回答。丛书既是史著,也是人文读物,追求雅俗共赏的行文风格,在保证体例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作者的学术特长,体现作者独特的思想和研究方法。为使读者更好地领略古代作家的写作风采,书系还刻意保存了原典中的部分重要内容,从中我们可以一览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揭示尼罗河的馈赠,领略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重温印度河、恒河流域以及伊朗高原的昔日辉煌,探察人类文明的源头。

丛书自出版以来多次重印,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得到学界和读者的认可。随着新时期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化开展,丛书将推动各界扩大国际视野,培养全球意识,彰显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文化贡献,进而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文化相亲 民心相通:“‘一带一路’中阿友好文库”


阿拉伯世界资源富集、底蕴深厚,既饱经沧桑忧患,又孕育了文明和希望。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在亚洲大陆两端相映生辉,相知相交,患难与共,合作共赢。2022 年12月,首届中阿峰会成功举办,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关系迈出了历史性步伐,进入全面深化发展的新时代。

2015 年 12 月,北师大出版集团约旦分社项目入选丝路书香工程出版本土化项目,多种选题入选重点翻译项目 。在丝路书香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引领带动下,北师大出版集团走出去出版语种不断增加,涵盖阿语、英语、法语和葡语,在版权输出、实物出口、作品译介、交流推广、渠道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效显著。

为营造中阿交流合作良好氛围,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自 2016 年起,北师大出版集团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北京外国语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北京扎耶德中心文库”、中阿友好文库和“‘一带一路’友好合作文库”三大对阿文库,旨在以文化为桥,沟通民心,分享智慧,互利共赢。2022 年,三大对阿文库进一步整合出版资源,统一品牌名称为“‘一带一路’中阿友好文库”。当前,“‘一带一路’中阿友好文库”初具规模,储备选题近 200 个,中外合作出版图书 80 余种,涵盖“中国经典阿拉伯语译丛”“现当代名家名作系列”“文明交流互鉴丛书”三个书系,成为中阿人文交流领域的一张名片,受到各方高度赞誉。

“中国经典阿拉伯语译丛”由著名埃及汉学家、“中国阿拉伯友好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穆赫森·法尔加尼历时 10 年翻译而成,译丛旨在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帮助阿拉伯国家读者更好理解中华文明特质。“现当代名家名作系列”精选最具代表性的中阿著名作家作品,《鲁迅小说选》《海子诗选》等作品阿拉伯文版通过该丛书走进阿拉伯世界,《阳光之路》《现实与虚幻之间:沙特民间故事集》 等多部展示阿拉伯各国的名家名作引进出版,为中国的读者带来充满创造力与想象的阿拉伯世界风情。“文明交流互鉴丛书”选材广泛,既有《一带一路:全球价值双环流下的区域互惠共赢》 阿拉伯文版等主题类图书,还有 《沙特阿拉伯王国货币发展史》《中国学者眼中的阿拉伯文学》《中庸与调和:中阿思想对话》 阿拉伯文版等社科类图书,对夯实中阿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促进中阿文化比较研究和互通互鉴具有特殊意义。首届中阿峰会期间,中国国际电视台英文频道专题报道“‘一带一路’中阿友好文库”建设情况并给予高度评价。


结语


“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 丛书”“‘一带一路’古文明书系”和“‘一带一路’中阿友好文库”是北师大出版集团“一带一路”主题出版成果的代表作,既具有思古通今、承前启后的深远历史线索,也具有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领域的宏阔内容逻辑,三套丛书各具特色,相得益彰,构成了蔚为大观的出版矩阵,对于传播中国的形象,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民心相通、文明互鉴具有重要的出版价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 10 年来,相互尊重、包容和对话更加深入人心,共建共享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北师大出版集团坚持新发展理念,用学术语言和高水平出版开展文明对话,“一带一路”主题出版规模可观,成果斐然。未来,北师大出版集团将进一步扩大朋友圈,深化交流合作,共同为促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

Baidu
map